中新社太原11月28日电 (高雨晴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8日称,当地考古人员在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抢救发掘一批汉至清时期的墓葬,其中唐代砖室墓M23为研究晚唐以来太原地区墓室平面形状的主流形式提供材料。
(资料图)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发现的唐代砖室墓M23墓葬图。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供图)
上述墓葬位于晋源区赤桥村龙山山前坡地上,该地区属于晋阳古城遗址墓葬区。2020年为配合晋源区龙山大街西段道路建设,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了一批汉至清时期的墓葬,其中唐代砖室墓M23出土器物最为丰富。
该墓为长方形斜坡墓道单室砖墓,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坐北朝南。随葬器物主要集中在墓室西部,共计20件(组),包括瓷器、陶器、铜镜、铜钱、首饰、砚台、漆盒、墓志。
M23墓室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墓志M23出土了两合墓志,M23∶14为唐代大中四年(850年)所刻,M23∶15是唐代大中九年(855年)祔葬时所刻。
其中,M23∶14记载墓主为马绶,出自扶风马氏,祖父马峻、父亲马云华均有官职在身,墓主为逸士,有两夫人一妾。马绶于唐大中四年(850年)五月廿七日病故于晋阳县东市纸行私弟,享年57岁,当年十月十一日“创围”;墓志M23∶15记载墓主为马寿,享年50岁,现夫人武氏于大中九年(855年)六月廿二日病故后,女儿为报父母之恩,于十一月九日将张氏、武氏祫祔于“先围”。
M23出土器物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该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常一民介绍,两合墓志记载墓主名字、享年不同。M23∶15墓主名字应是抄错,享年应是漏刻“有七”二字。两合墓志内容高度相似,存在抄刻和抄错现象。人骨鉴定结果显示,墓内只有一名男主人。因此,两合墓志记载墓主应为同一人,名字采用先刻“马绶”为宜。
墓志拓片(M23∶14)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常一民说,从已刊布的资料来看,太原地区有明确纪年的太惠妃墓(971年)、尚洪迁墓(949年)、刘珣墓(961年)、王公墓(927年)、王氏小娘子墓(937年)等,这些墓葬的墓室平面均呈圆形,也就是说太原地区五代时期墓室平面结构以圆形为主,而唐大中九年(855年)中期以前盛行弧边方形。M23的发掘说明至少从晚唐开始,太原地区墓室平面的主流形式开始从弧边方形向圆形过渡。(完)
习近平: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促进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充分展示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共同建设网上精神家园。
这段话出自2023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向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发表的视频致辞。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网络内容生态建设也正成为各国互联网从业者提升网络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核心。优质的网络文化产品,不仅可以带给用户更好的信息内容服务、娱乐、社交和沉浸式体验,还能予人以知识和思想的启迪,拓宽视野,促进不同文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的交流互鉴。
近年来,我国各大互联网文化企业和工作者不断加大投入和技术赋能,创造出一大批深受用户喜欢的优质网络文化产品。譬如,包括《大国重工》《复兴之路》等在内的16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去年首次被收录至大英图书馆的中文馆藏书目之中;去年年底,覆盖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游戏、数字文保、数字音乐等五大类在内的首批45项网络数字版本被中国国家版本馆收藏,这些传承中华文明、彰显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形象的精品网络数字版本,成为记录典藏新时代中华文明的生动实践。如今,网剧已被纳入白玉兰奖、飞天奖等国内电视剧领域重要奖项的评选,而《小满生活》《珠江人家》等在电视大屏端播放的影视剧,也在网络视频平台获得了不俗的播放量。此外,数字博物馆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熟识,人们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云游自己喜欢的博物馆,观看展品全景三维立体样貌,配合藏品信息介绍、语音讲解等,获得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这些都为文明传承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健康向善的网络文化充盈网络空间,必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正能量。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促进更多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是我们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现实、深入生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守正创新,不断创作出更多满足不同受众内容需求的优质网络文化产品,持续打造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的新业态、新渠道,加强网络版权保护,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为中国式现代化凝魂聚力。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