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声丨多措并举,保产稳供
物价,百姓最关注的经济话题之一。
“今年大白菜的价格,就是大伙儿说的‘白菜价’。”又到了冬储大白菜上市的季节,北京新发地市场内每公斤白菜的平均批发价为0.55元。
“五花肉10块多一斤,国庆节后又降了一点。”中秋国庆过后,肉蛋价格震荡回落。
10月至今,降价促销的车企达10余家,多款热销车型优惠幅度最高达5.1万元。
百姓身边商品价格的“亲民”,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得到宏观反映。前三季度,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仅上涨0.4%。其中猪肉价格平均下降6.8%,淡水鱼、鲜菜、羊肉和牛肉价格降幅在2.4%—4.5%之间。10月份,CPI同比下降0.2%。
相比之下,一些国家经历了四十年来未见的高通胀,对居民生活影响非常明显。
过去十年,我国物价运行平稳,CPI年均涨幅为2%左右,既稳定了经济秩序,又有利于基本民生。
物价是供给和需求平衡的结果,我们能够生活在一个物价相对十分稳定的社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对物价问题的高度重视。
粮价是百价之基,我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成为物价稳定的基础。2022年我国CPI同比上涨2%,这离不开“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托底支撑。
过去三年多来,我国采取得力措施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继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制造业优势,从供给方面平抑了物价过度上涨。在此基础上,我国多措并举保产稳供,维护了物价总体稳定。
物价涨不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老百姓的钱“毛”不“毛”,也就是与货币发行数量直接相关。近年来,我国始终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区间,不搞“大水漫灌”,这与西方国家大搞无节制量化宽松政策和持续疯狂加息截然相反。中国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让人民币成为日益坚挺的货币,有力保障了居民钱袋子稳定。
当然,物价的持续低位运行,也让一些人不免担心,这会不会演变成通货紧缩。
物价走低特别是负增长,确实是通缩紧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简单把物价走低等同于通货紧缩是不科学的。经济学界通常认为,通货紧缩的典型特征,需要总体物价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下降,并表现为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伴随着经济衰退。
以这样的标准看,虽然今年我国物价在低位运行,但货币信贷总量保持较快增长,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速依然在10%以上。与此同时,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在国际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其中三季度环比增速比二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
再看与物价直接相关的消费指标。今年以来,我国消费保持了持续回稳向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8%,服务零售额增长18.9%,显现出强韧的消费活力。
因此,综合物价水平、需求恢复、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等因素判断,中国经济不存在所谓的通缩,后期也不会出现通缩。看全年,随着我国市场需求稳步扩大,供求关系有望总体稳定。(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于晓】
中新网西安11月28日电(崔景靓 张远)陕西省人社厅28日透露,今年1月至10月,陕西省城镇新增就业39.06万人,219.7万脱贫人口实现了务工增收,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稳中有进,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图为陕西省清涧县乡村女性“数字就业”。张远 摄
据悉,陕西省多措并举,出台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19条、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6条措施等,并实施援企稳岗政策“免申即享”“直补快办”模式,将惠企利企民生服务清单落到实处,突出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以及重点项目产业园区稳岗扩岗。
“我们强化就业‘双优先’理念,坚持把稳就业工作作为第一位工作来抓,有效发挥了政策拉动、项目带动、市场吸纳、困难群体兜底综合效应。”陕西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处长王晓龙表示,今年643个省级重点项目提供就业岗位约45万个、增长达8%以上。
同时,该省还在不断优化服务,扎实开展春风行动、“百日千万”招聘、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就业等专项行动;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点237个,零工市场105个,为劳动者、求职者提供更加便捷便民的就业服务;充分利用“秦云就业”小程序加快推进线上线下一体服务,目前“秦云就业”小程序服务各类用户达1386万人,企业达到8.45万个,累计促进就业创业35.8万个。
陕西省分类施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等重点人群就业。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等,凝聚各方面工作力量,强化政策落实、岗位供给、服务保障、困难帮扶,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实现稳中向好。
聚焦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该省坚持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不断深化苏陕劳务协作成果,培育打造90余个劳务品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稳中有进;就业援助工作制度不断完善,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有效兜牢了城乡困难群众就业的民生底线。
王晓龙表示,下一步,该省将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仅注重就业规模的扩大,还将更加注重就业质量的提升。凝聚各方面力量,着力稳岗扩岗,切实做好各类群体的就业帮扶,持续巩固就业向好态势,全力确保就业目标完成。(完)